认真学习心肺复苏,倾情托举生命之花 ——2022级医学预科学习部第一期CPR培训圆满结束

【编者按】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目的是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平均每天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若在心脏骤停的黄金4分钟内正确地施予心肺复苏术,有一半的患者可以复苏。掌握CPR,我们就能在生死关头伸出双手,争分夺秒地对病人进行初步现场急救,为心搏骤停病人争取生的希望,大大减少悲剧的发生。2020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因此将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医预新生,以便未来更好的行使救死扶伤的职责使命,是十分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2022年10月23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医学预科学习部组织2022级医学预科新生组织了第一期CPR培训。在三院急诊科李辉大夫教导下,长达三个小时深入浅出的专业讲解、紧张而又激动的实操训练、积极踊跃的反思问答环节,同学们加深了对CPR的认识。此次培训,使三十名基础、预防、药学、临床等不同专业的医预新生练习正确掌握胸外按压(compression)、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电击除颤AED(defibrillation)的专业操作方法技能,使同学们深刻理解和感悟到医学生肩上所承担的救死扶伤的责任和北医所具有的“厚道精神”。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培训开始时,李辉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心肺复苏的基本情况和其重要性。李辉老师表示:”心肺复苏(Cardiac Arrest)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终止,从而导致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并且没有得到相应的治疗,便可能对内脏器官产生不可逆的损害,以致引发猝死。”

同时,李辉老师向同学们解释什么叫”黄金四分钟“:针对心脏骤停患者采取的抢救措施时,若是在一分钟内行动则救治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九十,若是在四分钟内行动则救治成功率高达百分之六十,若是救治时间延长,则救治成功率会大幅降低。由此,李辉老师鼓励同学们遇到类似情况后第一时间上去救治,因为在急救中,时间就是生命。同学们为此深受触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理论讲解

对于心肺复苏之前的行动,李辉老师结合不同的场景势力具体介绍了进行心肺复苏前的识别与呼救:首先,要评估环境安全。其次,要判断患者的意识。可以通过拍打双肩和大声呼喊来确认患者是否有意识。之后,应立即拨打120寻求医院的专业支援。在此过程中记得要说清楚患者的具体位置,以便于医院出诊急救。最后,要评估呼吸和循环。我们可以通过触摸颈动脉和注意有无有效呼吸的方法。

 之后李辉老师将主要的心肺复苏过程大致分为四部分: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电击除颤。首先,李辉老师特别讲解了胸外按压的具体操作事项、部位、手法、特别注意事项、并发症,纠正同学们错误的姿势和手法,并且一步一步教授示范给同学们。李辉老师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高质量的CPR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时间是在做胸外按压。其次,李辉老师讲解了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的要领和相关器材的使用方法。最后,李辉老师讲解了电击除颤AED的使用步骤和重要性。

实践操作

在这一部分,同学们自行组成6队,每一组的成员轮流扮演进行胸外按压的、进行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的、进行电击除颤的不同任务的救治者。李辉老师也在不同的组之间进行轮回的观察和指导,纠正同学们不准确或错误的姿势和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李辉老师十分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一个具有有效沟通的团队才可能做出高质量心肺复苏。

新竹高于老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在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学习部部长王依然代表同学们向老师“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的精神表达感谢,并赠送了李辉老师一个“医大白”玩偶,希望同学们像李辉老师学习,“身着白衣,心有锦缎”,走上光荣的医生道路。

最后,所有参加同学和李辉老师共同合影,定格住了这一难忘的瞬间。所有同学都将“铭记救死扶伤,不忘行医初心,赓续厚道精神,延续北医辉煌”的话语,在未来的漫漫人生旅途中怀着对救人的信念,在心脏骤停发生之后给予及时的救治,托举出一朵朵璀璨的生命之花。

 

医学生预科办公室

2022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