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北大医学”征稿展示(第二期)

【编者按】百十赓续,厚道相传,岁月的钟声悠悠回响,在绚烂朗秋中,北大医学迎来春华秋实的110岁生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医学部学工部医学生预科办公室也特别开展“我和我的北大医学”系列征稿活动,为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献上祝福。

 

2022级基础三班  成安琪

个人介绍

姓名:成安琪

属地:湖南省株洲市

爱好:体育锻炼方面有长跑、瑜伽、游泳等;文艺活动方面有书法、绘画、竹笛等;学术方面有阅读名著小说

创作初心:对北医的情感,若以征文形式洋洋洒洒恐显冗长啰嗦,情感表达不畅快,又见北大校歌《燕园情》一曲,遂仿其为北医填词一首,命名为《北医情》,望以以寥寥数语表深情。

献词

愿北医人前赴后继,以一袭白衣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北医情

————改编自燕园情

燕帽白衣,大医诚精

先辈曾叮咛,勤奋严谨求是创新

守护生命,无畏前行

医德曾铭记,悬壶济世厚道在心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潜心于解密疾病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将希望带给生命

我们今天笃学甚勤,用青春精益求精

我们明天步入杏林,让白衣送去安宁

 

燕帽白衣,大医诚精

先辈曾叮咛,勤奋严谨求是创新

守护生命,无畏前行

医德曾铭记,悬壶济世厚道在心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潜心于解密疾病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将希望带给生命

我们今天笃学甚勤,用青春精益求精

我们明天步入杏林,让白衣送去安宁

 

北医情,千千结

问少年心事

眼底是杏林,胸中藏仁心

北医情,千千结

问少年心事

眼底是杏林,胸中藏仁心

 

2022级基础二班  宋词

     个人介绍    

姓名:宋词

家乡:湖北武汉

兴趣爱好:读书、写作、篮球

创作初心:记录自己与医学结缘的心路历程,表达自己对于医学的一些个人看法,寄托一点对北大医学的憧憬

献词

百年奋进究病因药理

十载赓续怀医者仁心    

医缘

“你为什么学医?”“你怎么会学医?”

在录取结果公布之后,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问句。似乎在周围人的眼中,我这种平日嘻嘻哈哈的人与医生这个职业并不沾边。尽管我一再解释基础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以后也不是拿手术刀上手术台,他们依然满脸狐疑地看着我。也许在他们心中,我顶多握握笔杆子,研究医药,呵,真怕把实验室炸了。

其实我也无数次问过自己,我为什么学医?

高中时喜欢读历史典籍,读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序》,对其中的一段话印象颇深:“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读到这里时,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那位蜀中老人的形象——他不顾风雪漫天,跋山涉水,为深陷病痛的蜀中百姓送上一碗碗“祛寒娇耳汤”(据说是“冬至到,吃水饺”习俗的来源),诊治伤寒,造福一方。

东汉末年的天下乱局,军阀割据的攻杀征伐,都与默默行医的张仲景无关。他淡泊名利,心怀苍生,他关心的只是眼前的病人,无论贫富贵贱,救一个,再救一个。历史的烽烟烘托出英雄的丰功伟业,却湮灭了刀光剑影下无数条逝去的普通生命,而有一人于其中奔波,不辞辛劳,救死扶伤,本就是一种超越了时代的伟大。

古籍中的医道,就这样在我的心中埋下了医学的种子。而让种子生根发芽的,是2020年的那场大疫。

高中之前,我不曾得过什么大病,也从不曾受过伤筋动骨的大伤顶多是感冒发烧之类小疾,无关痛痒。所以当一场疫情残酷地将死亡呈现在我眼前时,我惶恐而痛心。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感下,我于封城的前一天仓皇逃离了这座我生活了16年的城市——武汉。尽管在乡下不能亲眼目睹,但留守的亲朋好友发来的视频无不在诉说着混乱的一切——飞涨的物价、紧缺的物资、久疏战阵的社区工作人员、超负荷运转的医院……许多人来不及救治便病死家中,许多人拥挤着涌进医院交叉感染,那场疫情就这样夺走了数千同胞鲜活的生命。我的一位师长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因其本就患有慢性病,最终多器官衰竭去世。我在疫魔的阴影下看到了人类面对病毒的无力,看到了医学存在和进步的必要性,更看到了将基础医学研究作为一项事业的意义和价值。将来,已有的病毒还会变异,自然界造物的奇迹中还会有新的病毒诞生,它们又会为人类带来新的疾病,为医学带来新的考验。医学必须与疾病“协同进化”,而这将是每一个医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牛顿在乡下躲瘟疫的时候,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光的分解,确立了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思想。而作为一个普通学生的我,在乡下躲瘟疫的时候找到了一个模糊的前进方向,也算是向先贤看齐了吧。

说起疫情,就不得不提起北医的杰出校友——钟南山院士。他白衣执甲,以耄耋之年无畏逆行的身影一直是我心中的希望之光。也许我对北医的向往也源自这份崇敬吧,憧憬着有一天能在校园里见到这位前辈,听他讲一次课,当面表达一下一个武汉人对他的感谢,并努力成为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高中有个同学一直想学医,今年高考他超常发挥,成功圆梦,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医学部与协和医学院合办的临床医学专业。我以前曾与他探讨过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看法,在我眼中这一职业辛苦但高尚,而在他眼中这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是生活的一条路。我们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也许,这两个观点本身并不矛盾。

我至今依然坚定地认为,做医生或是研究医学是需要情怀的,哪怕有一点点都可以成为坚持下去的理由。《明朝那些事儿》里讲了李时珍的故事:当35岁的他辞去太医院的职务回到民间,“他见过最穷的贫民,也看过最富的天子,到过寒酸的茅舍,也走过金銮大殿,人世间的富贵、疾苦,他已了然于胸……于是他决定写一本囊括所有植物药材以及正确用法的书,名为《本草纲目》。为了写这本书,李时珍从一个名医变成了流浪汉。但他依然执著地写了下去——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读到这一段时确实对我颇有触动。

于是我想,生计之外应该还有更值得追求的东西。即使经济浪潮下情怀已经变成一种奢侈品,谈到情怀有许多人觉得荒谬可笑,也还是会有像钟院士一样的人秉持悬壶济世之仁、救死扶伤之义,愿意坚定无畏地奔走。也许会有人笑我天真单纯,那就如此吧,我收拾好了行李,准备踏入北医的大门,开启八年的求学之旅。我的同学真的如他所愿选择了临床医学,而我在机缘巧合下选择了基础医学,以后就是一条战线上的兄弟了。

那么,北医,我来了!

2022级预防医学2班 何俊辰

个人介绍

何俊辰,男,2005年生,来自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本人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善于质疑、析疑、解疑,懂得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不断巩固掌握知识,力图做到千锤百炼,融会贯通。热爱阅读、下象棋、打乒乓球。由于一枚书签,一直对北大充满向往,又因为种种原因喜欢上医学,尽管经历坎坷万千,但最终十分幸运地圆梦北医,以这段经历为基础创作此文。

献词

百而又十,北医常筑辉煌,愿北医再谱灿烂篇章!

 

缘起书签,梦圆北医

桌前,笔筒中最显眼的位置是那一枚书签,略显褪色,却在我眼中格外耀眼。而我与燕园的缘分,似乎正是由这枚书签而起。

缘起,从何而起

关于这枚书签的来源的记忆已有些模糊,只记得每次微微抬头,它都会文静而显眼的映入眼帘,而我却似乎并不敢直视。北大清华,多少人的向往,是多么遥不可及,但彼时的我,却在星空下暗暗许愿。

梦起,因生竞而起

第一次将书签抽出使用,是因为生物竞赛。当一本本厚重的奥赛经典与大学教材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时,正是这枚书签给了我莫大的慰藉。困倦时合上书本,闭上双眼,指尖却会不自主的去感受那书签上的纹路,金属冰凉的质感,那纹路却似乎灼热,将那四个字如烙印般刻在心头。我开始为之狂热,我似乎不再迷茫,尽管那也许只是少年时的轻狂。但梦,由此而起。

梦碎,陷入迷茫

生竞失利打破了我所有的幻想,那份狂热随之消去,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迷茫。昔日的骄傲被现实打击的粉碎,师友和家人的安慰不过如同那黯淡的星光被湮没在迷茫的黑暗之中。书桌上,那高高的一摞书似在嘲笑我,将我压在谷底。那本就遥远的梦,此刻更是远去,我手握着梦的碎片,被刺痛的却是疲惫的心。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迫着爬起不知方向地继续向前。凛冬渐至,星空越发黯淡。

梦醒,刺痛后的醒悟

书桌上那摞书一直在嘲笑着我,无论在哪似乎都能感受到这些书投下的阴影,我终究忍不下去打算将他们弃置角落,任由蒙尘,只图眼不见心不烦。我将书抱起,走向角落,这些,曾是我的骄傲。我向他们告别,却在放下书的瞬间感受到一阵刺痛:兴许是书太多太重而没有顾及指尖的位置,也许,只是习惯于将指尖放在书签的位置感受那纹路。但不管怎样,在刺痛传来时,我却忽然清醒。我所热爱的东西,难道要就此别过;我所追逐的梦想,难道要就此放弃?我不甘心,我不甘心啊!我重新将书托起,一本本置于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我将书签抽出,再次放在那熟悉的抬头可见的位置。我正视着书签,昔日的经历一幕幕闪过,我开始审视自己,我开始寻觅那梦的碎片。

梦定,疫情下的决定

疫情突发,再次被迫在家上网课,孤独的同时也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我想起,因为患上帕金森,爷爷四处求医却不得治,被迫放弃了几乎所有的爱好,曾经爷爷引以为傲的书法,如今只能见于那仅存的几张泛黄的纸张;我想起,由于患上糖尿病,曾经厨艺高超的奶奶,数次住院,每天还要忍受注射胰岛素的疼痛,再也无心做饭,厨艺大跌;高中以来,更是疫情不断……之前出于对生物的兴趣也会关注一些医学知识,而在这段被封锁在家的时间中,对生物的热爱也逐渐引起了对医学的向往。也许是清楚了自己的处境,亦或是明白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我逐渐从阴影中走出,我将梦的碎片逐一拼摆,我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我终于下定决心将那空白了许久的“目标”那一栏填写,在那一栏的下方,我写下“若此夜无星,我便做那唯一的星”。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星空也日渐明朗起来。

梦圆,亦是新梦的开始

一路跌跌撞撞,终究幸运的进入我魂牵梦萦的燕园,那曾破碎过的梦,终于不再是由那一片片碎片组成,梦圆,我看到面前是一个完整且真实的梦。抬头,熟悉的位置,是那熟悉的书签。这书签,记录着阅读进度,记录了往昔的经历,记录了我与燕园的缘分。而这并非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我相信,这枚书签,也将见证我在燕园的成长!

2022级临床医学1班 刘国铖

个人介绍

我是刘国铖,来自风筝之都——山东潍坊。我的爱好有二胡、围棋、自行车骑行、阅读等等。我写这篇文章,既是为了回忆我与北大医学相识、结缘最终相遇的历程,更是为了在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之际表达我——一名医学新生对北大医学最真挚的祝愿。愿我们每一位北大医学人,都能在北医成为有家国情怀而又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

献词

厚道之风,育医成长,110岁正青春,愿北大医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继续为国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与你相识,医路启航

在这个骄阳如火的盛夏,我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北大录取通知书。在亲朋好友的衷心祝福中,看着通知书上古色古香的“大学堂”匾额,我却悄然回忆起了与你——北大医学相识的历程。

思绪飞回到2020庚子年,一场疫情打破了那个春节的温馨。九省通衢武汉封城,全国上下人心惶惶,而身为一名高一学生的我,也和同学们一起开始了“网课时代”。在一节语文课上对时事热点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北医系统多家医院派出医疗队支援湖北的事迹。身为北大医学人,他们不畏病毒凶险,以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也是在那时,我与你相识,并且开始慢慢领悟你“厚道”的精神。

时光走得飞快,转眼便是2022年寒假,我有幸参加了北大寒假学堂。由于疫情肆虐,原定的线下活动改为线上进行,但我们的学习热情却丝毫不减。在寒假学堂的学习中,我对北大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北大的人文底蕴与家国情怀,正如校歌《燕园情》中“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那样,融入到我的内心。而根植于其中的你,想必也定能绽放仁心之花。

2022,伴随我的既有对你的向往,也有紧张的高三备考。高三紧张的复习节奏、常常不理想的模拟考试成绩,曾让我一度败下阵来,甚至有些怀疑自己。但是,“最黑暗的时候看到的星星才是最闪耀的”,老师的悉心指导、同学的理解共情、父母的默默支持,如同那夜空中最亮的星,支撑着我的理想,让我不在黑夜里迷航。

忘不了高考出成绩的那天,我所有的经历都有所回报。在填报志愿之前的那段日子,我和往届学长和招生老师都进行了沟通,他们的用心指点让我对于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也参与了招生组举办的线下活动,在与其他学校同学的互动交流中,我认识了更多优秀的同龄人,也在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填报志愿时,我将你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作为第一志愿,而你也选择了我,让我成为了你的一员。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录取通知书送达的这天。

与你的相识,成就了我的梦想。北大医学,我想对你说:从与你相识之时起,我的医路便已启航。

 

2022级临床医学1班 苏晨翔

个人介绍

   我是苏晨翔,来自湖南省长沙市。兴趣爱好广泛,喜欢运动,比较喜欢乒乓球和跑步,也比较喜欢听音乐和看动漫。这篇文章大致描述了我和北医结缘的简单经历,大概回顾了我从懵懂无知到希望学习医学的简单的过程。

献词

央央北医,医路同行。

在北医,尝试改变世界

我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公司职员。母亲患有很严重的胃病,早年总是要去医院。母亲总是不经意间提到医生这个职业是多么吃香,因此从记事起,我的母亲一直絮叨着希望我成为一名医生。年幼的我曾经患过几次肺炎,对于医院的印象只是停留在昏暗的医院走廊,扎在手背上的留置针和落得很慢很慢的点滴。倒是每次打针回家,我总是边泡澡边来上一碗热腾腾的玉米排骨汤,心里觉得好不惬意。因此我就懵懂地接受了这个成为医生的“设定”。

到了初中,我对于职业终于有了概念,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有几次我对父母说我想要成为科学家,成为教师,都被母亲一一地批判。似乎在她的眼里,学医于我而言是唯一合适的出路。但是我在日常中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去到医院,嘈杂的诊室和消毒水刺激的气味令我感到烦躁。青春期的我便萌发出了反抗的想法,我好几次尝试打破这温柔的桎梏,但是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2017年,我的妹妹出生了。妹妹的身体很不好,隔三差五就要住院,我也因此没少去到医院。在儿科的诊室和病房里,孩子们刺耳的哭声和家长们的叹息声、争吵声令人窒息。医生、护士、患儿和家长形形色色的对话和举动使我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印象也越发地深刻和清晰。我既佩服他们高超的医术,也为他们高压的工作堪忧。

与此同时,我的父母每天都被工作和孩子折磨得疲惫不堪。尤其是我的母亲,她就职的银行就在楼下,孩子和工作就是她生活的全部,这个小小的街区就是她栖身之所。她已经历了二十余年这样的生活,这样枯燥的日子也将不断持续。“所谓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在我尚不成熟的心中,偶尔也会思考这个看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问题。我每天看着母亲重复着同样的生活,脑海中在不断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高中,我因为某个契机接触到了化学竞赛。笠年即2020年,疫情以迅雷之势爆发并迅速蔓延,我们在居家隔离的同时也在马不停蹄地进行化学竞赛的学习。竞赛生的高一生活和高三无异,高强度的学习令所有人感到厌倦。正是在这样紧张的学习中,“人生的意义”之类的问题再一次盘旋在我的脑海中,我感叹自己的所为毫无意义,想要放弃学科竞赛,想要回归正常的高中生活。但是同时我也见证了以钟南山和李兰娟院士为首的众多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在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终于得到控制。听着元宵节晚会上主持人们激情的讴歌和赞美,我也被这样的奇迹和创举深深地打动。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他们存在的意义便是挽救无数的生命。正是因为他们扛下了高压和疲惫而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的精神和行为才更加值得我们尊重。我不禁想到了曾经在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部电影中的一句话,大意是“我希望世界能够因为有我的存在而有一点点的不同”。心中的谜团也似乎豁然开朗,人生的意义于我而言或许就是能够通过医学改变世界,哪怕只是微不足道一点点。父亲曾和我说,如果你成为了医生,假如每年能够治好100个病人,一生或许可以救治5000个病人,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生命因为你的存在而得以健康成长,这或许就足以称为“改变了世界”。

于是,在接下来的竞赛学习生活中,我始终将医学作为自己学习的原动力,最后在第35届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进入了国家集训队。在进行选择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医。我喜欢这座园子浸染的理想主义的光辉;我敬仰着其敢想敢做、不破不立的精神;我认同其无处不在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色彩。除此之外,这里学术氛围浓厚,大神云集,这里的一切的一切无不令我憧憬和期待。自此,曾经只存在于梦中的燕园变得触手可及。虽然最后我依然和母亲所希望的那样选择了医学,但是这一次我是追随着梦想的脚步,听从着内心的声音。

我或许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我或许在众多优秀的同学中并不出众,但是这些都不妨碍我将在这里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18岁的我能够遇见110岁的北医,这是怎样紧密的缘分。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里真正爱上自己将要从事的医学;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学习变得能够“改变世界”,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我希望能在这里飞得更高更远。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行。”在北医,尝试着,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让世界因为有我的存在而不同。

 

医学生预科办公室

2022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