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北大医学”征稿展示(第一期)

【编者按】百十赓续,厚道相传,岁月的钟声悠悠回响,在绚烂朗秋中,北大医学迎来春华秋实的110岁生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医学部学工部医学生预科办公室也特别开展“我和我的北大医学”系列征稿活动,为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献上祝福。

 

22级临床6班 黄智健

个人介绍

   哈喽大家好,我是黄智健,来自江南水乡浙江绍兴新昌县。地方不大,却是一个宝藏县城,各种小吃应有尽有,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毕竟是连诗仙李白都在梦中向往的地方。绍兴的传统文化气息浓厚,又是唐诗之路必经之地,所以欢迎大家来玩啊。我个人平时爱好打篮球,练书法,看推理等。我的创作初心也是基于我个人的真实感受并有感而发而已,绝对是真情流露。

 

缘已圆

   若没有经历过绝望,又怎会害怕深渊。

   我也曾在深渊中挣扎。身体力行,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方有切肤之感。幼时体弱多病的我,对医生的辛苦与神圣,自然是一清二楚。我永远不会忘记深夜急诊室里的病痛与煎熬,在病房,除了父母,医生便是那唯一的光。

   或许缘分的种子就是在此埋下,几乎是被医生救回一条命的我,仿佛注定回报社会。

   浙江的首考前,成绩并不理想。但北大学长学姐回访母校,着实重燃了我的信心。静静回想,那次宣讲的最大收获之一,便是一张印有北医厚道石的明信片。

   缘分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高考前外出看牙,我向医生打听行情,不出所料,是“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回答。网上的种种劝退留言,也让人心生畏惧。可是若人人如此,又何来的责任之说呢?

   柳青曾说:“人生看似漫长,关键也就一两处。”志愿填报当晚,决定了多少人的命运。北大,医学,我,终于紧紧交织在一起。在缘分的催化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妙。

   故事才刚刚开始呢,学医的路注定漫长。

   最后,用尼采的一句话送给自己,也送给所有人:

   谁将点燃闪电,必先如云漂泊;谁将声振寰宇,必先长自缄默。

 

22级药学1班 周京晶

个人介绍

我叫周京晶,来自祖国雄鸡的心脏——北京。我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除了阅读与钢琴外,还乐于体验不同的事物,比如高考结束后的假期学习油画和花滑。

写下《我和我的北大医学》这篇文章是想记录一下我成长过程中与医学、与北医结缘的点点滴滴,也是纪念我终于幸运地与北医在这个九月相遇。

献词

一百一十年前的一九一二,你开中国之先河,以“促进社会文化,促进文明,减少人们痛苦”为目标,将医学事业的种子播种于华夏大地;

一百一十年后的今日,经历风风雨雨,不变的是你的担当与使命,曾经的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为世人投下一片浓荫。

 

我和我的北大医学

  “缘,喻为命运的丝线。”正是这根丝线,牵引着我向医学,向北医奔去……

缘起

小学时,有一次生病需要输几天液,但是当时恰好有郊游,在那时的我们心中,郊游是难得一遇的盛典,因此当我得知我不能去的时候很失落,待医生阿姨知道情况后,温柔地问我愿不愿意早早起床提前来输液,再及时赶回去。对于一个几岁的孩童来讲,在极大的失望后又一下子与希望撞个满怀的幸福难以言喻。第二天我踏着夜色来到医院,在护士姐姐的帮助下输完液后顺利赶回集合地点。现在回想,她们牺牲了自己本就宝贵的休息时间,在大地还沉睡之时,点亮输液室的灯光,也点燃一个孩子的快乐。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有她们,在我的童年中留下了珍贵的回忆,也让懵懂的我心中,逐渐升腾起对医学的向往。是她们让我隐约懂得,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不仅仅在于用知识救死扶伤,更在于一种情感的沟通,体贴对方。

缘续

成长过程中,我也不断增加见闻,它们不断鼓舞着我向着神圣的医学事业奋进。曾经去拜访一位老爷爷,桌上摆着院里核桃树上现摘的核桃,老人家向我说起核桃里有一种飞蛾,不小心碰到会瘙痒不止,去了好几个医院都没能治好,后来得知一个方子,取园中凌霄花煮水,敷于皮肤,很快痊愈。听完此语,我望着园中灿烂绽放的满树红花,惊奇于美丽的凌霄竟还有如此奇效。

还有一次,我听妈妈讲起她小时候村子里有一个老人,不知得了何病,已在病榻奄奄一息,有一个远房亲戚端来一碗用不知何品种蟾蜍熬制的汤水,老人服用后竟恢复了康健,又活了十多年,一直看到从小宝贝的孙子成家立业,才在幸福圆满中寿终正寝。这些未曾落于纸册的,仅是口耳相传的故事中蕴藏了中医药的神秘与力量,使我惊奇,令我向往,更坚定了我选择医学的志向。

我选择药学,希望能将中西医的药理结合,带给人们康健。北医的前辈屠呦呦先生一直是我榜样与偶像,是我最敬佩的人。她就是在中医药中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我与医学的缘分早已开始,如今我又幸运地与北大医学相遇在22年的金秋九月,邂逅110岁的北医。今后,我会成为北医时光的一部分,北医也将成为我人生的重要家园,北医与我,未完待续……

 

22级药学3班 李钰莹

个人介绍

姓名李钰莹

家乡江西九江

兴趣爱好爵士舞是心头好钢琴吉他略懂一二夏季喜欢游泳锻炼休闲时间听音乐来解压偶尔追星不打游戏

创作初衷起初觉得自己与北医相隔甚远并无故事但细想才发觉其实从小到大的经历早已注定了我与医学的故事也借此良机为北大医学110周年献上贺词

献词

你是光,照亮无数学子摸爬打滚的道路;

你是火,温暖了疫情中人们绝望渴求的心灵。

110年来,你从未停止奔赴的脚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你仍是那个秉持初心,孕育桃李的北医。

你体认内心光芒,权力与责任亦在其中。

有风自南,冀彼新苗,愿你不忘初心,谱出愈加动听的乐章!

 

 

写给自己的一封信——我和我的北大医学

亲爱的自己:

展信佳。

我是将要成年的你。你知道吗,自己竟然被北大医学部录取了,就此要与医学结下一辈子的缘了。知道这个消息的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现在已经入夜,然而盯着公众号上的征集令良久,我陷入沉思:作为一名准大一新生,连校园都尚未踏足,何来结缘一说?嘶,顿时回忆便如泄闸的洪水喷涌而出——其实,我与北大医学的故事已尽数记载在你的身上了。

记得吗?那是七八岁的你。年幼的你不大记事,一天,看着车窗外牵着孙女过马路的老人,妈妈想起外婆将你带大的不易,便将儿时的经历尽数讲述了一番。

被发现肝癌早期的外婆算是不幸中的万幸,经过及时的治疗终于从生死线上拉回。轮番的化疗放疗将外婆折磨得憔悴不堪,躺在病床上的她思念外孙女却不愿让幼小的你踏足病菌繁杂的医院就将你的照片放在枕头下想念时便拿出来看看摸摸即使妈妈悄悄牵着你去医院外婆也死命拒绝只用饱含泪水的眼睛隔着病房门盯着日思夜想的外孙女听到妈妈的描述你潸然泪下一边感念外婆的关爱一边抱怨癌症恐怖如斯我想当时的你一定是恨透了癌症也许就是当时医学的种子在你的心里萌芽了

记得吗那是十三四岁的你踏入初中生活你开始对未来职业有了模糊的概念但却又无法确定自己的方向你幻想自己是个人民教师三尺讲堂育桃李芬芳你幻想自己是个设计师一张画稿探寻艺术结构的魅力你当然也幻想过自己是个医学工作者一袭白衣挽救苍生于水火……后来于一次无意间流连于互联网的世界你发现了专属于医学生的浪漫

左一肋间隙向里深一寸的位置是你

你是我的阿托品

统计好算你难算流病传染你传心

你当时略有不解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后竟然被这奇妙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去看似晦涩生硬的情话却饱含了医学生最深的情感我想就是当时你为医学动容了

记得吗那是十五岁的你一张爷爷的病情诊断单打破了原本恬静美好的生活——鼻咽癌晚期

   又是癌症为什么又是癌?!你欲哭无泪面对着冰棺里爷爷被病魔折磨得憔悴不堪的音容你不禁落泪爸爸安慰你说“爷爷走了是好事在天上就不用再受到疼痛的折磨了”殊不知这句话让你更加心痛——原来患了癌症竟是这样全身难忍的疼痛爷爷在人世的最后几天竟是这样的痛苦你恨透了癌症甚至产生了一丝埋怨“为什么没有根治癌症的药”也许是从那时开始你暗下决心要进入医学领域发光发热做出自己独有的一份贡献

 

记得吗那是十七岁的你疫情如洪水猛兽般席卷大江南北“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把家还”的谆谆嘱咐令你潸然泪下白衣天使逆行的身影让你产生了一种油然的使命感是不是有一天你能像他们一样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家国重责成为别人的光呢后来在考虑大学就读时你了解到北大医学部你看到辅导员老师的宣言“弦歌不辍芳华待灼你看到国庆时“以舞传情为国献礼”的热情你看到学长学姐们“通医书明医理懂医识”的目标——你为北大医学严以治学实以求真的态度动容你又欣赏到图片中“霜降碧天静秋敛厚春冬”的簌簌秋景“天地初飘雪人间共白头”的美丽冬景

你被北大医学部的美丽景致深深吸引“如果我能考进这样的学校就好了……

所以当你看到这封信是不是会惊讶会欣喜会紧张那么你做好了成为一名医学生的准备吗我相信你的值此北大医学办学百十载的光辉历程作为新生的一员迈入学校的一刻如此富有纪念意义无比幸运也责任重大那么你与北大医学的故事将要开启新的篇章了我相信你能秉持初心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在医学领域发出属于自己的光与热

 

  祝

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即将满十八岁的你

 

22级药学3 李钰莹

 

22级药学3班 朱玺润

 

 个人介绍

  毕业于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心动于北大医学药学专业。兴趣有二胡、书法、跑步等等,从小喜欢动手制作,所以特别期待可以做实验的时光。创作初心也是对自己走上这条路的成长的追忆和怀念,以及发自内心深处的为加入北医大家庭而自豪,为走上医药学道路而激动,为北大医学这几年对我暗暗的激励而表达感谢。构思了许久,但万语千言也道不尽深厚的感情。

始与期待,行于热爱

 枕上诗书闲处好,北医学子喜到家。西历二二年初夏,幸运成为一名“北大医学人”,在北医110岁的极具纪念意义的时光,穿上“北大医学”白大褂,怀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热忱,去探寻大千生命的奥妙,也常念自己生命的美妙——回想一路风雨,一路生花:

 那是7岁的你,一场大病,强烈感受到医生和“活着”的神秘。你带着敬畏进出医院,仿佛那些是神圣之堂的宝藏。“点白成红”、“疼痛消除术”……你毅然记录下“穿上白衣、学会‘魔法’”,期待和许的愿望一起长大。

 那是9岁的你,两臂挥舞,为屠呦呦老师荣获诺奖而雀跃。有感而发,你那悄悄立下的小小的理想之花,依旧盛开在心田,期待雨露甘霖。

 那是13岁的你,三尺讲台,带你认识生物的多姿,化学的多彩,渐渐从幻想走向科学,从惊奇到赞叹,期待更多地汲取滋养。

 那是14岁的你,肆意挥泪,感动、心酸、对生的再认识。在《我不是药神》中对药有着小担忧和思考,在主题曲《生如夏花》的感人旋律中期待着成为“这耀眼的瞬间”、“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那是15岁的你,无法忘怀——当随着至亲的病情恶化,你切身体会到靶向药物和精准治疗的需求之大。对着一次次大包小包的药物,你认真检查、核对、偷偷攒下说明书;担忧和焦虑渐渐化为支持前行的动力,期待着去守护想守护的人。

 那是16岁的你,流过岁月的长河,是新冠疫情中白衣执甲托起了生命的小舟。可能在北大医学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冲锋抗疫一线时,可能是为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崇高信仰,一个个团队奋力研发、一批批战士逆行出征时,北大医学仿佛是我学习的光亮,让我镇静专心、大步追光。我越来越留恋实验室,越来越耐住失败的考验,满心期待与光芒汇聚。

 那是17岁的你,七月酷暑,赛不过暑期学堂中学长学姐的热情。在这里深探燕园、了解专业、结识志同道合伙伴,期待共赴一场青春之约。

 看呀,这将是19岁、20岁、以后的你,在药学中倾己之力推进医学前进,在北大医学中尽己所能学习、去为生命护航——期待可迎花开缤纷,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迈入学府巍峨殿堂,向着“厚道之心”方向,不负星光,全力飞翔。

 

22级预防2班 王育桐

个人介绍

王育桐,来自山东省潍坊市,兴趣比较广泛,是一只爱唱歌的小黄鹂,也喜欢弹钢琴、弹吉他,可以说是一位古灵精怪的小姑娘了。

这篇文章围绕着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展开,“我想要发光”支撑着我走过了整整一个高三,而于我而言,进入北大医学部才算是真正的“发光”。我朝着这个目标进发,虽一路坎坷,却如愿以偿。

献词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我想要发光

    录取通知书到手的那天,我在地上尚未干透的雨水中,看到了发光的自己。

“我想要发光”,这是高考前,我在桌角贴的便签上,一笔一划写下的梦想。

什么样的自己,才是会发光的呢?我不止一次审视这个问题,想去探索,可桌角又被纷至沓来的卷子压得严严实实,好像永远找不到答案,又好像,答案就在一份份的卷子里,等到我做完所有的题,露出桌角的便签,就能找到那个会发光的自己了。

喧嚣的课间,同学总是戏谑地问我,想去清华还是北大?“我想学医。”我下意识地瞥向桌角,想透过一片题海叩问自己:那束光,会指向什么地方呢?好想指向医学的最高学府,去那个甚至都像是奢望的地方,在那里,才算是真正的发光吧。

高考结束铃声响起的那一刻,老师把手中的答题纸收走,空调有着微微的声响,身边的同学们窸窸窣窣的收拾着文具,我抬头望向窗外郁郁葱葱的梧桐树,看着夕阳透过树梢洒到木质课桌上,给我的手背镀上了一层毛茸茸的金边。我翻过手,掌心的汗被映得晶亮。这种结束,算是发光吗,我收起微微颤抖的手。

出成绩的那天下午,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回响:“你觉得,可以吗?”刷新成功的瞬间,分数比估分高了两分,排名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只是,好像与那个梦想,如隔天堑。那个时候,感觉那束光像老旧的白炽灯,“滋啦”一声,迅速的暗淡了下去。

可是,就算成为不了光,也要感受一下追光扬起的风吧。于是,那个晚上,我在志愿填报上郑重其事地选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那是光的另一个名字。

去吧,就算是希望渺茫,也要试着奋力一搏,我想挑战这些看似板上钉钉的事情。是偏执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是热切地想追逐繁星。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我站在人生无数十字路口中的一个,想执笔写下自己的故事,想让自己逐渐成为会发光的那个,可是真的好难,北大医学,是多少人的夙愿,当然也是我的辗转反侧、梦寐以求。不知道这一次,我是否有资本和无数优秀之人站在一起,踮脚眺望医学的山巅。

我很忐忑。

查到录取结果的那个傍晚,泪如雨下。

我真的会发光。

通知书沉甸甸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晃的眼睛有些酸,心底的那份不安也渐渐被捋平。

是真的啊。我遇见了会发光的自己。

发光,可不仅仅是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我要在此后无边无涯的时光长廊中,把自己燃起作为火把。医学之路道阻且长,若无一盏长明灯在心中时刻警醒、时刻鼓励,终难攀高塔。发光,不仅是为自己争一口气,更是以自身之光为后来者指路。后浪奔涌不息,是汇聚的萤火,是敦促自己向前。“冀以晨露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这是我渴望发光的初衷,而如今,我迈上了发光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路,还很长啊。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间的脚步从未迟疑,而我与北大医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医学生预科办公室

2022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