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杏林开新境,AI赋能育英才——北京大学医学部第14期学生骨干培训班专题讲座暨“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计划”之“名师大家面对面”活动顺利举行.doc
拓展阅读:
医学部学生骨干培训班紧紧围绕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为学生骨干固本培元、强基赋能,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充分展现了新生代北医学子的精神风貌和奋进担当。医学部学生骨干培训工作自2019年3月启动,由医学部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至今已举办13期,覆盖学生骨干千余人。2024年11月至2025年6月,医学部学生工作部组织第14期学生骨干培训班,以“逐帆新时代·筑梦正青春”为主题,学员涵盖来自21个学院、医院的骨干共72名,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班班长、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以及学生会、研究生会骨干等。
第14期培训班秉承为学生全面赋能的出发点,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指示要求,以学生骨干们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亟需的素质本领为主攻方向,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拓展思政育人形式,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为同学们搭建起学习思考、理论研讨、业务交流、实践调研、素质拓展和交流合作的平台,努力培养政治信仰坚定、作风优良、技能过硬、能力突出的新时代好青年。
奋蹄趁春早,学习正当时。2025年3月14日晚,北京大学医学部第14期学生骨干培训班专题讲座暨“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计划”之“名师大家面对面”活动在医学部会议中心205室举行。本次讲座围绕北大“科技创新年”战略布局和“北大医学+AI”的学科部署,特邀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的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洪申达老师作专题讲座。医学部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郑凌冰、辅导员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张莉娟、辅导员代表和第14期培训班学员参加了本次活动。专题讲座由公共卫生学院2022级硕士生侯天姣同学主持。
图 活动现场
医智融合,数创未来。从大模型技术突破到生成式AI的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在医学研究、临床转化和医疗生态领域大有可为。洪申达老师以《人工智能与医学:一场双向奔赴》为主题开展专题报告。
“医学生如何开展人工智能与医学的交叉研究?”作为一名复合学科背景的学者,洪申达结合在心电AI算法研究、开发临床实用工具上的丰富经验,生动讲述了他走上AI-ECG跨学科研究道路的心路历程。他以数据、模型、任务三大元素解构AI医学,剖析医学和人工智能学者在研究方向和研究视角上的分野,梳理AI算法解决临床问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目标,为同学们开展人工智能与医学的交叉研究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AI不会替代医生,但懂AI的医生会取代不懂AI的医生。”讲座的末尾,洪申达鼓励学生骨干拥抱AI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勇敢提出过去“不敢想”的问题,积极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合作,通过多学科交叉团队分步骤落地,从临床医生到临床科学家,探索无限可能。
精准把脉促学习,指点迷津明方向。提问讨论环节,学生骨干们踊跃提问,就AI医疗发展前景、AI赋能的医疗器械落地周期、如何更好利用AI阅读文献等问题向洪老师提问,洪老师一一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图 洪申达进行专题讲座
郑凌冰和张莉娟在专题讲座后进行总结和点评。郑凌冰对洪申达老师的精彩讲座表达感谢,并用“有想法、跨学科、勤思考、善选择”四个关键词鼓励学生骨干大胆迈出第一步,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张莉娟鼓励学生骨干和年轻辅导员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利用好AI技术,发挥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的赋能作用,积极拥抱数智新世界。
图:郑凌冰作总结点评
图:张莉娟作总结点评
共研互学,碰撞思想,小组讨论是巩固赋能成果的重要一环。专题讲座后,第14期培训班分7组展开破冰之旅与分组研讨交流。研讨交流围绕如何做好班级建设工作、如何提升党务工作能力、如何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和如何发挥学生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等主题展开,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思考。
图:活动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数字技术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新一代医学青年应当主动拥抱数字未来,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