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预科组织学生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三早”教育参访活动纪实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寄语:“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为教育引导北大医学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医学生预科办公室(以下简称“医预办”)积极践行坚定青年学子理想信念教育和医学新生“三早”教育(即早接触临床工作、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深入临床和科研一线开展系列活动,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学程。
4月27日-28日,90名医预学子在医学生预科办公室主任杨歌及专职辅导员曾方艺的带领下前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医学新生“半日医生”体验活动。活动分为参观综合科研楼、门诊见习和讲座交流三个环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薛冬、教育处副处长陈扬霖、教育处国桓老师及研究生会学长学姐代表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临床科研相融合 启迪新燕新思想
在参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综合科研楼的过程中,老师们首先从走廊文化入手,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对各类临床医疗器械形成初印象。随后,同学们跟随老师走入实验室,近距离了解高精尖仪器设备。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深深感到,医学特别是肿瘤学,更要兼具医学的科学性和感知人文的温度。如何借助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来帮助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患者,是每一位医生努力的方向。
门诊见习初体验 别样视角进临床
在门诊见习参访环节,同学们前往不同科室进行观摩学习。作为肿瘤医学专科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门诊与综合性门诊区别较为明显。关于“肿瘤学医生”的定位,是很多同学在推开门诊室的前一刻仍在思考的问题。
“对于每位患者来说,医生都相当于摆渡人,帮助他们度过黑暗和无助,重新拥抱生活。”这是临床五年制的蔡悦婷同学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无独有偶,来自临床八年制的杨奕涵同学也对为我们温柔答疑的许轶琛医生表达了强烈钦佩。许医生所在的科室,是姑息疗法对应的中西医肿瘤内科。正因姑息医学的特殊性,来这里看病的病人相比于其他科室也有所不同,他们更愿意向医生真诚地讲述自己的感受。关于临床工作的人文关怀,临床五年制的张驰同学向老师讲述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她是一位三十岁左右、来自广东的女性,在寻医之旅中,她得到的最多的建议是“截肢”。当医生耐心解释地与安慰后决定优先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案后,患者的焦虑情绪明显缓解。“给患者缓和的余地,这或许是人文的温度。”张驰同学谈到。
学长学姐亲切谈 人文关怀入心脑
科普讲座环节特别邀请到了胸外科的优秀主治医师、一名小有名气的自媒体博主黄淼医生。他以亲身经历的病患故事开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带领同学们走进真实的胸外科临床工作。讲座过后,同学们踊跃地向黄淼学长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思考。黄淼医生就同学们关注的靶向药物的作用机理、如何选择二级学科、癌症末期患者的治疗手段等问题做了耐心细致地作了解答。
参访结束前,优秀的学姐代表、临床肿瘤医学院原学生会主席樊笑晗为各位师弟师妹做了医学生职业规划分享,鼓励同学们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扎实基本功、为今后的职业生涯积蓄能量。
本次活动是医学生预科办公室通过多种形式为低年级医学生较早地树立临床专业思想、感知医疗卫生事业使命、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增强博爱的医学人文素养的深度探索。为医学生坚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使命感和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启蒙医学职业精神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
医学生预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