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优秀医者 培育专业认同——“我和我的专业”--医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高端访谈活动顺利举行
编者按
2021年9月,730名北大医学新生们怀着满腔热情来到燕园。大学生活伊始,同学们对未来所学的专业有着无限期待的同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迷茫与困惑。考虑到医预新生面临的各种适应性问题与专业困惑,医学生预科办公室为21级新生量身定制了《医学新生适应与发展课程》。该系列课程着眼于同学们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认识大学、选课指导、社会实践、时间管理、心理健康、学业规划、人际交往……每一期课程,主讲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有针对性地为医学新生准备课程内容,为同学们带来满满“干货”,目的是帮助新生从容地适应大学生活,充实地度过在燕园的时光。
12月10日晚,学工部医学生预科办公室举办了“医预茶吧”年度特别版——医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高端对话“我和我的专业”,以此作为本学期《医学新生适应与发展课程》第十讲的结课活动。活动邀请到基础医学院杨宝学副院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刘民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药学院焦宁教授,北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建平教授作为本次活动对话嘉宾,以他们在专业道路选择中的亲身经历和成长故事,激励医预学子从更高远的视角树立对专业的准确认知,在未来的漫漫医路中坚定前行。医学部学工部部长丁磊老师,2021级专业班主任代表以及医学预科的辅导员老师们同时出席了本次活动。
为了呈现给老师和同学们更好的视听效果,本期活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科学报告厅隆重举行。活动首先播放了医学预科2021级专业班主任提前录制的寄语视频,各位班主任老师从自身专业领域出发,阐释了对本专业的理解,并结合医预同学实际情况对同学们提出了期望与嘱托。视频播放完毕后,四位对话嘉宾移步台前,在李建平老师的主持下,访谈环节正式开始。
既踏医路 笃定前行
既然选择,就笃定前行。在“关于专业选择故事”环节的交流中,四位嘉宾分别讲述了自己与医学结缘的前因后果,共同探讨了选择与被选择的问题,启迪同学们无论如何都要在专业道路上持之以恒、全力以赴。
杨宝学老师首先讲述了自己对专业从不喜欢到喜欢,再到热爱的曲折过程。杨老师高考考入了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更喜欢基础学科,加之当时医学遗传学刚刚兴起,他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攻读医学遗传学研究生。然而在硕士毕业时得知学校并没有遗传学专业的博士点,杨老师便在博士阶段转向了免疫学方向。在出国深造热潮的驱动下,他抱着学习更加前沿的科学知识的目的,前往美国攻读生理学博士后。学成回国后,来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从事药理学研究。杨老师通过自己“一波三折”的求学经历启迪同学们专业方向的选择有时并不是完全按照我们的计划,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面临每次选择时慎重考虑得失,一旦选择了便坚定信念、“落子无悔”,并坚持在这条道路上开拓创新。
随后,焦宁老师讲述了自己专业选择的故事。他高考后未能如愿攻读所填报志愿专业,阴差阳错被山东大学化学专业录取,但他既来之,则奋斗,则努力,在本科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从博士阶段的有机化学学习、博士后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焦老师在进入北京大学药学院工作之后终于确定了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从事药物合成及药物发现研究。焦老师认为化学和药学的本质是相似的,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并把热爱的事业做到极致,就一定离成功越来越近。
刘民老师的专业选择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她最初梦想是能够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却意外地进入了完全不了解的卫生系。在长期学习与不断了解的过程中,刘老师逐渐培养了对专业的热爱,在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读完博士后留在公共卫生学院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刘老师坦言,虽然她的专业领域从未发生变化,但从最初的不了解到熟悉,再到不能自拔的热爱,让她感悟到“被选择”有时也是一种幸运。
最后,李建平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一定要执着”是他给新生同学们的箴言。李老师在高考后被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此后在医学之路上的几十载一直坚信自己的选择。他说:“要想在任何一个领域中有所成就,一旦确定了方向就要执着坚持。”执着与坚持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深入专业,真正了解它的全貌,在探索和研究中有所收获。
四位老师通过追溯自己走上医学专业道路的故事,向同学们讲述了选择和被选择的人生故事,揭示出无论人生际遇如何,尽可能做出最优的选择并持之以恒,就一定可以有所成就。
心怀热爱 跬步行远
在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一成不变的热爱成了最为关键的因素。在 “什么是对专业的‘爱’”这一环节的讲述中,四位嘉宾结合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切身体会与丰富的经验,更加专业化地向同学们阐释了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区别和要求,以帮助同学们建立起对所学专业更加理性的认同。
杨宝学老师谈到“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他多次研究方向的转换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遗传学和免疫学的背景让他在进行药理研究时拥有更扎实的基础和更宽广的视野。杨老师鼓励同学们要提升个人能力,掌握基本技术,磨炼坚韧毅力,不管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像最开始一样,保持一种永远处于科学研究准备阶段的活跃状态。
而焦宁教授生动地向在场师生描述了他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和感悟,鼓励同学们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不要只看眼前的结果。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拼搏,一定会有收获。。。谈到对专业的爱,焦老师认为专业选择与人民福祉息息相关的方向更能激发他对工作的热爱。他将从事的绿色药物合成、基于代谢类疾病的药物发现研究方向与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相结合,目的便是降低药物合成成本、发现新药、造福百姓,让科研成果为百姓实实在在带来益处。
刘民教授从事传染病相关方向以来,亲历过多次各种疫情的一线防控与指挥工作。从非典到新冠肺炎,她总是带领团队奋战在疫情一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这是刘民老师对公共卫生事业热爱的最朴素的体现,也是一位医者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爱意。
李建平老师则将目光聚焦于治疗脑卒中的新出路。在中国,脑卒中发病率相当高,如何精准定位发病因素是一道难题。李建平老师从国内外脑梗、心梗比例的差异作为突破口,到祖国各地进行随访、研究,最终确定了脑卒中两大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而针对性地降低血压联合补充叶酸,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这样的研究无疑打开了一条全新的生命通道,也正是取得了这样成效,令李建平老师和团队更加确定了对专业的热爱。
四位老师用自己在医学职业生涯中所亲历的故事以及在工作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详细地向同学们阐明了各专业的责任和使命,勉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来发掘对专业的认同与热爱,坚定地走好医学道路。
回望初心 逐梦远航
回首来时路,追梦再出发。在对话的第三部分,四位嘉宾对即将步入医学殿堂的同学们提出了期望与建议。他们希望每一位医学新生都能专注于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医学之深广需要我们终身学习,抓牢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的同时,更希望同学们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打破局限,全面发展,去领略文学、哲学、音乐等不同领域的魅力,涵养自身的人文修养,为做有温度的医者积蓄能量。
四位老师的分享结束后,现场的同学积极举手提问。四位同学分别从“如何平衡学工与学习的关系”、“如何开启科普道路的大门”、“兴趣与专业的关系”及“多学科交叉”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老师们热情地为大家答疑解惑,从自身经验出发,一一回应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精彩的解答也为不少同学扫去阴霾,让医学新生对自己专业选择的认知和对未来科研方向的定位更加清晰。
四位老师在本次医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高端访谈活动的讲述与分享,为医学新生上了一堂深入人心的医学职业精神启蒙课。在场师生不仅领略了优秀医者的英姿和学者的大师风范,更为他们心系祖国教育、关爱年轻一代成长的担当而感动。问答环节结束后,学工部部长丁磊老师为四位主讲嘉宾颁发聘书,正式聘请四位老师为“北京大学医学新生职业精神启蒙教育特聘导师”,继续助力新生学子的健康成长。
活动最后,医学预科的学生代表为老师们献上了精心准备的节目,王嘉祥、王挥闵、范馨月、闻安达四位同学深情朗诵了由医预同学原创改编的诗歌《青春中国》,抑扬顿挫中再现一代代医学人于不同时代写就的青春之歌,字里行间展现新一代医学生的豪情壮志,激扬着全场师生的家国情怀与医者担当。
本次“医预茶吧”年度特别版暨《医学新生适应与发展课程》结课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走近尾声,四位嘉宾用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与工作体悟向医学新生展现了一名合格医者身上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同时,通过四位嘉宾对各自专业领域的解读,也为同学们解开了心头的专业迷茫与困惑,更加坚定了同学们的专业认同。相信医预学子怀着医学前辈们的期许与嘱托,定能在未来找到自己热爱且坚持的专业方向,在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中传承北大医学的厚道精神、践行北医学子的果敢与担当。
本期高端访谈活动到此结束,本学期的《医学新生适应与发展课程》也至此顺利结课,但北大医学的故事还将继续不断书写,因为总有如今晚的时刻,医学前辈与医学新生展开跨越时空、穿透心灵的对话,这是前辈对后辈的谆谆教诲与殷殷嘱托,也是责任与使命的薪火相传。北大医学正是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始终焕发生机活力,向着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人民最关切的地方,不惧风雨、勇敢前行!
学工部医学生预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