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部举办“永远的长征”学生工作系统师生集体学习活动
长征是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与国庆节来临之际,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工作部精心组织“永远的长征”师生集体学习活动,特邀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进校园宣讲红色长征故事。医学部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张红梅、张静,于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晓阳,县社联主席、长征源宣讲团常务副团长黄蕾出席活动,医学部2025级新生、学生党员及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共600余人参与。活动通过沉浸式宣讲与交互式体验,带领师生回望长征历程,铭记伟大长征精神。
合影
一、红色宣讲忆峥嵘:跨越时空的长征故事与家国情怀
宣讲团成员以“永远的长征”为主题,带领师生重温长征岁月,诉说跨越九十年的家国情怀。
红军战士谢宝金的故事,是长征路上“担当”的生动写照。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发电机是红军与外界联络的关键。长征途中,谢宝金主动担负起运送百余斤发电机的重任。他翻雪山、过草地,忍饥挨渴,历经艰险,始终全力保护设备,为红军通信保障做出重要贡献。
《扛着发电机长征》
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诚”。他在革命斗争中被捕,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与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下《带镣行》等诗篇,以“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彰显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人民的赤诚之心,用鲜血践行对党的忠诚誓言。
《最后的家书》
百岁奶奶段桂秀的等待,让长征精神多了一份“深情”的温度。当年,段桂秀的丈夫王金长加入红军,约定三五年归来却为革命事业牺牲。此后漫长岁月里,段桂秀默默守望,纵使青丝到白发也从未动摇。抚摸着于都县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墙上王金长的名字,桂秀奶奶似见丈夫革命身影,思念落泪,他们用一生谱写一曲感人的长征恋歌。
《一句承诺 一生守候》
烈士后代坚持找寻红军爷爷,向革命英雄表达深切的“思念”。1933年,一位于都籍红军上战场后与家人失联,其后代参加长征源合唱团,借唱红歌传递长征精神、打听先辈消息,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2014年,烈士后代在广西兴安湘江烈士纪念陵园英明廊上找到先辈名字,热泪盈眶。次年,全家三代赴香江纪念陵园祭奠,取含有将士尸骨的黄土回到家乡,让烈士魂归故里。
《寻找红军爷爷》
二、精神践行见实效:长征精神引领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宣讲团讲述了长征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实践,从过去的革命征程,到如今的发展建设,让师生们看到长征精神跨越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1935年,“大渡河十七勇士”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勇闯大渡河天险,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突破了敌人的封锁,为红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如今每年的“连庆日”,“大渡河连”的官兵都要重温“大渡河十七勇士”英雄事迹,始终牢记勇士精神,保持过硬作风。在历次阅兵式上,“大渡河连”的官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展现出新时代军人的威武英姿,让长征精神在军营中熠熠生辉。
《从于都河到大渡河》
在地方发展中,于都县弘扬长征精神,书写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于都县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千亿级产业集群;当年红军长征的集结地已建起五座现代化大桥,这些大桥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更成为了于都县发展的重要标志,见证着这座城市在新时代的快速发展。
《苏区振兴新长征》
三、学思践悟促成长:北医师生汲取精神养分,勇担医学使命
活动现场,宣讲团成员们通过现场讲述、情景演绎、时空对话、诗歌朗诵等丰富形式带领师生沉浸式感受长征精神。对同学们来说,这堂生动的思政课,让大家深刻理解了“理想信念”的重量。同学们表示,长征精神的坚韧与担当,于医学生而言,是在医学征途上攻坚克难、为人民健康矢志奋斗的信念。我们当传承这份精神,以学识为刃、仁心为甲,在医学领域续写新时代的“长征”华章,为守护生命健康砥砺前行。
活动最后,师生与宣讲团成员共同合唱《歌唱祖国》,激昂的歌声传递出大家对祖国的热爱和国家富强的美好祝福。
合唱《歌唱祖国》
本次主题宣讲活动促进了北大医学人红色基因与长征精神的交融,为师生在医学报国道路上砥砺奋进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未来,医学部学生工作系统将持续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育人活动,激励一代又一代北大医学生在守护人民健康的“新长征”路上,勇毅前行、再谱华章。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工作部
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