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对话银龄】张幼怡:探科研秘境,一丝不苟;启学子智途,矢志不渝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我国自2018年起逐步推进“银龄教师行动计划”。“银龄教师”是指60岁以上的退休教师,尤其以退休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为主。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眷恋课堂、心系教育,志愿走进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老少边区奉献余热,这对新时代办好教育强国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北医校园里,有这样一批学养深厚、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教授,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银龄教师”队伍,支援国家西部教育事业,诠释教育家精神,践行医者使命担当,将“明德、厚道、尚仁、出新”的北医精神播撒在祖国大地。
为进一步传承这种精神,搭建起代际对话的桥梁,激励北医青年以老一辈为榜样,根据北京大学医学部关工委和离退休工作处部署,在学生工作部指导下,医学生预科办公室正式启动“对话银龄,引领医路”活动,由15名2024级医学预科学生组成6支采访团队,与北医参加“银龄计划”的老专家、老教授面对面交流人生经历,分享治学经验,领会医者精神,共话医路初心,为新时代立德树人事业注入了历史纵深与现实温度。
情系“家乡” 甘于奉献
“我在乌鲁木齐长大,新疆也称得上是我的‘第二故乡’。”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中央政府决定在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数以万计的青年来到边疆投身到工农业、教育文化事业建设中。195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接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也是在这一年,在新疆乌鲁木齐担任医学院教师的一对夫妇迎来了他们的女儿,为其取名张幼怡。彼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名女婴今后会与新疆、与医学结下长久的缘分。
尽管张幼怡出生在乌鲁木齐,但父母为了更好地工作,在她一岁半时就将她送回了老家沈阳。1968年,12岁的张幼怡才再次回到新疆。而她与新疆的缘分远不止于此。2001年,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确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张幼怡所在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系签订了帮扶协议,这成为了她对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帮扶指导工作的开端。
张幼怡在石河子(左二为张幼怡)
在这段工作过程中,她感受到了“兵团精神”的内核并深受触动:“我总是感觉到他们身上有一种独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尽管当时学校在平台、教学资源等方面还有不足,但那里的老师、学生都很朴实且努力上进。”也正是这段经历奠定了张幼怡与石河子大学合作的良好基础,2023年国家发布“银龄计划”时,已经退休的张幼怡毅然决定继续从事支援工作,尽己所能,帮助当地做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培养更多医学专业人才。
2023年,张幼怡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参加研究生答辩(中为张幼怡)
专注科研 严谨治学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强调:做事要先学会做人,学术问题可以有碰撞,鼓励有自己的想法,但原则性问题的红线不可突破。做科研不能有假,不能潦草,必须认真,不然就是谎言。”
张幼怡的祖父曾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走上从医之路,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医学院校的师资力量也尤为匮乏,因此张幼怡的父亲便被抽调担任医学院教师,远离了临床工作。或许是受家庭因素影响,张幼怡也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求学期间,她曾赴日本、美国留学,在北京完成博士后工作后,又“转行”投入到基础研究中。当被问及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关系时,她表示,二者的思路是大不相同的:做临床工作时需要听从上级医生的指导,以学习的心态遵循他们的嘱托,并且还要参考相关指南,首先考虑患者的安全,不能异想天开。而科研工作则不能完全按照既有文献来做,要在坚实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张幼怡坦言,这种思维的转变是有一定难度的,起初确实让人难以适应。但她仍凭借自己的专注与自信,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在我当时的生活圈子里,没有‘郁闷’这个词,”张教授复盘着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我有一个特点,就是我认为,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认真做,没有什么是我做不好的。”正是这种自信与坚持,让她无论面对什么工作都全力以赴。“肯定也有不顺利的时候,但这并不会影响我的节奏和方向,我还是会专注于眼下的事。”面对学生,张幼怡也是如此,她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愉快地做事,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但不应把它作为放弃的理由或沉沦的借口。
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张幼怡以细心、认真的品质著称,而这一品质也延伸到了她的教育工作上。在教学中,她尊重关爱学生、循循善诱,既严厉又亲和,和学生相处得十分融洽。当学生在科研方面久久没有进展时,她会让学生放假回去休息调整几天;当学生在实验中有了新的发现时,她会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下去。“当了一辈子老师,还是愿意跟学生沟通交流,如果我的话对学生有点帮助,并且他们还愿意听的话,我愿意一直做下去。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是天天跟你们这些学生在一起,总是算不清自己年龄。”
张幼怡与为石河子大学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范诗语毕业合影
(左一为张幼怡)
精诚合作 共赢出新
“底子打得宽,将来再往尖端上走。”
当下,学科交叉一直是十分火热的话题,医学研究也在不断追求“医学+X”模式,即鼓励多学科与医学的合作交流融合。然而,与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之间存在差异一样,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着思路观念鸿沟。与多在试管中进行的化学实验不同,医学观察是要在细胞中实现的,产生的结果自然与理想状态有所差异。早年间,张幼怡跟随韩启德院士进行肾上腺素受体研究,虽然当时已经知晓肾上腺素受体在与配体结合后能够传递信号并进入细胞膜,但却始终无法破解受体在细胞内的活动机制。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幼怡听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赵新生教授的报告,了解到他可以用借助显微镜观察单个大分子的运动轨迹,便询问其能否观察细胞内的蛋白,在赵新生表示愿意一试后,便有了后续的相关合作。
除了思维的差异,学科合作的第二个难点在于投稿,“这在那个年代来说太难了。”21世纪初,学科交叉势头尚不太猛烈,能理解多学科研究的审稿人十分缺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提升,国内外才逐渐有越来越多的领域互相渗透,这种现象有了很大好转。张幼怡指出,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其实对双方而言是共赢的。“做基础学科的(研究),除了理论创新外还有一个出口问题,即如何将发现转化为对人有益的行动。”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种“医学+X”的模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能够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前提是扎实的专业基础,所以在了解到医学预科阶段的同学有机会在燕园学习丰富的通识课和基础课时,张幼怡很是欣慰,鼓励大家开阔眼界、开拓思路,让知识面更丰满。
回顾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生涯,张幼怡不禁感叹国家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和科研条件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在一些尖端研究和硬件设施设备上仍存在一些短板,这也更加需要青年一代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强科技创造创新。对于医学预科阶段的同学,她也寄予着殷切期望:“希望你们内心存在着激情,能够坚持,我觉得只要坚持,没有你们做不到的事情。”
2024年张幼怡在石河子市参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念馆(右三为张幼怡)
张幼怡在医学研究教育实践中展现出的了情系家乡的奉献精神、严谨专注的科研精神、精诚共赢的合作精神,其严谨的态度、精湛的医术和人文关怀值得后辈学习。她嘱托后辈医学生,要不断追求知识的更新和自我提升,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成为赓续北医“厚道”精神的新时代北医人。
张幼怡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办公室
人物简介
张幼怡,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副所长。1992年在新疆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肾上腺素受体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从2021年9月至今一直援教新疆石河子大学。
采访手记
在和张幼怡老师的对话中,我深深感受到一种从容与沉稳,这种气质不仅源于她多年的科研经验与教育背景,更来自她对于“当下”的一种专注与坚持。
我记得有一段话,她说得朴素而有力量:“任何一件事情,你先要给自己自信,像你们都考大学又考研究生的,你们的师哥师姐智力都没有问题,缺的是毅力,任何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张幼怡老师不曾被未来的不确定感困扰,而是将精力投注于手头的每一件事。这种“专注眼下”的态度贯穿了她的整个人生轨迹:从最初的选择医学,到科研的转折,再到教育与科研并行的状态。
张幼怡老师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语气平和,她并不展示自己卓越的成就,而是倾向于分享自己如何在工作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如何从细节入手去不断精进科学研究。她强调的并非遥远的理想或是未来的辉煌,而是如何做好“眼下的事”——如何给学生带来更多帮助,如何保持对研究的热情,如何在每天的教学和科研中积累经验和成就。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常常会陷入对未来的焦虑与迷茫,担忧不确定的道路是否能通向理想的彼岸。但张幼怡老师的话点醒我要保持踏实稳重,积跬步,至千里。这种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正是她几十年科研与教育事业中,最大的财富之一。
采访结束时,张幼怡老师不由得笑着说:“我现在还是怎么说,要给年轻人舞台。”她保持着沉稳的同时,心中有着对下一代的深切期望。我们也应该专注眼下,做好每一件事,足以应对所有未知的挑战,如此未来便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王文轩 2024级药学4班
能参与此次 “银龄计划” 采访活动,我深感荣幸。这不仅使我得以与张幼怡老师近距离交流请教,更在实践中锻炼了自身的采访技能。
任务伊始,我与同组伙伴共同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广泛收集资料,精心撰写采访大纲,对即将到来的采访充满了紧张与期待。特别感谢医预老师们组织的采访培训,为我们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培训所学,我们对采访内容进行了深入打磨,力求达到最佳访谈效果。而最后的文稿撰写环节,对我而言,是一次全新挑战,也是一次宝贵的体验。
与张幼怡老师取得联系,她在了解具体情况后,欣然应允,并与我们约定了采访时间。诚挚感谢张幼怡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走进医学科技楼时,我内心满是忐忑,但见到张幼怡老师的那一刻,她的和蔼可亲瞬间缓解了我的紧张情绪。采访过程中,张幼怡老师始终以温和的语气耐心解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
张幼怡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专注的为人风格深深打动了我。她曾言:“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就像这次采访,我也会认真对待,全力配合你们。” 她积极参与 “银龄活动”,充分展现出她的活力与奉献精神。同时,张幼怡老师对后辈的关怀与提携,在交流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学生学术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对学生自主研究的鼓励,以及对年轻学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都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一位师长的亲切与担当。
此次采访活动,我收获颇丰。不仅在采访技能上有了显著提升,更通过与张幼怡老师的短暂而深刻的交流,获得了宝贵的人生启示。相信张幼怡老师的丰富经历和深刻见解,会对包括我在内的医学新生们产生深远的启发与指导作用,助力我们在医学道路上坚定前行。
——何奕璇 2024级基础2班
得以有幸,我参加了这次“对话银龄”活动,和其他两名医学同学一起采访张幼怡老师。
张幼怡老师的办公场所在医学部的医学科技楼。早听说这里是我们学校的医学科研重要场所,进去一看,确实如此。清新的环境,各种各样的办公室,以及通过玻璃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这里有教授们和学生们,他们都在为医学卫生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这次采访中,基于之前调查得到的一些信息和我们对医学卫生事业的理解,我向老师提问了十个左右,从同学们那里征集来的问题。张幼怡老师对于每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面对提问不准确的细节,她也会及时地向我们指出并纠正。回想过去,张幼怡老师从事的医学科研事业很是令我们佩服,也让我们这些医学生对医学科研者们的精神与经历有了更深的理解。
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医学科研工作者总有自己的医学精神。张幼怡老师曾经在新疆工作过多年,为当地的医学卫生事业奉献过。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幼怡老师也仍意气风发,和同事们、同学们一起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医学研究成果。她强调的坚毅精神是所有科研人员都必须具备的,同时关于医学工作者特别需要具备的医者精神,更是对我们有着不小的教育意义。
在医学科技楼待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对张幼怡老师的采访也终有结束。短短的采访,丰富的对话,对我们这些医学生们的教育意义重大。张幼怡老师等老专家、老教授是医学科研人员,受到他们的鼓励与启发,日后我们也要为医学卫生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冰峰 2024级医学英语班
何奕璇,2024级基础2班,18905274103(手机号),hyx2330392253(微信号)